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医药临床杂志》 > 2011年第4期
编号:12082448
84例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治法临床分析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1年2月15日 《中国中医药咨讯》 2011年第4期
     【摘要】 西医治疗以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激素为主,病人接受依从性差,病情容易反复并加重。咳嗽变异性哮喘(CVA)属于中医“久咳”“顽咳”“慢性咳嗽”范畴,中医药治疗可明显缓解症状,且副作用小,为CVA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,成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项目。

    【关键词】支气管哮喘;;疗效

    咳嗽变异性哮喘(cough variant asthma,CVA)是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特殊类型哮喘,很少出现喘息和呼吸困难,又称咳嗽型哮喘、过敏性咳嗽。咳嗽变异性哮喘主要表现为慢性刺激性干咳,感冒、吸入冷空气、灰尘、油烟及深呼吸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。不典型的临床特征往往导致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,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,约1/3~1/2的CVA患者可发展为典型哮喘。。我科2007年1月~2008年12月收治84例CVA的病例应用中药结合氨茶碱治疗,现报告如下。

    1资料与方法

    1.1一般资料:84例均来自本院中医门诊,参照林美英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标准。84例中,男54例,女30例,年龄13~73岁,平均31.6岁,平均病程3.4年(2个月~8年)。咳嗽发于春季37例,秋季28例,冬季15例,4例不详。全部患者均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咳嗽,其中刺激性干咳43例;咳浆液性或黏液性痰,以夜间和清晨咳嗽为主者8例;运动后加重36例;吸入冷空气加重40例。肺部听诊呼吸音清晰者59例,呼吸音粗者25例,所有病例均未闻及哮鸣音。X线胸片检查正常者54例,双肺纹理增粗30例。84例患者均排除肺部其他疾病,无心血管、肝、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。随机将8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36例,两组年龄、性别、病程、临床表现等经统计学处理,P>0.05,无统计学差异,均具有可比性。

    1.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。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的诊断标准[,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药政局1993年制定的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。

    1.3 治疗方法

    1.3.1 对照组 按西医常规治疗,给予氨茶碱,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,吸入喘乐宁,吸氧,有感染者抗感染,纠正水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。

    1.3.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,分发作期和缓解期分别治疗。

    1.3.2.1 发作期 加用自拟止咳平喘方,组方:麻黄15 g,杏仁10 g,丹参10 g,桃仁15 g,川贝母15 g,半夏15 g,地龙10 g,葶苈子15 g,苏子10 g,陈皮15 g,五味子20 g;痰热甚加黄芩12 g,鱼腥草20 g;偏寒痰加细辛3 g,干姜10 g。

    1.3.2.2缓解期 加减陈夏六君汤[3]。组方:太子参15 g,云苓15 g,白术15 g,陈皮6 g,法夏12 g,浙贝12 g,北杏10 g,莱菔子12 g,僵蚕12 g,甘草6 g。以上方药每天一剂,加水煎至200 ml分2次温服或一次顿服,15 d为1个疗程,连续观察2个疗程。

    1.4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

    2结果

    治疗10天后进行疗效评定,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,两组疗效比较,X2=10.66,P<0.01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两组FEV1.0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,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,两组治疗后比较t=6.12,P<0.01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

    3体会

    3.1中医药治疗哮喘大多从肺脾肾诊治,对于一些哮喘经常发作,常规药物难以控制的患者常常使用疏肝法。喘不离乎气,肝为气机枢纽,疏肝能使一身之气机调畅,有利于机体功能恢复,以胸闷胁胀、情绪不畅为辨证要点,治疗时加用柴胡、生白芍、枳壳、蒺藜、川楝子等药物,根据病情调节药物剂量。对反复发作,症见发热,咳吐黄稠痰,心烦口干咽燥,舌质紫暗,唇甲紫绀,有杵状指出现的哮喘,多为肺气壅塞而致脉络瘀阻、血行不畅,在方中加入清热活血之品,如鱼腥草、败酱草、双花、山豆根、当归、丹参、桃仁、红花等起清热解毒、活血散瘀、清除积滞,使气道通畅,减轻或平息哮喘。对于一些病程较长,病情较重的患者,可加用穴位贴敷法,用白芥子、甘遂、细辛、元胡、半夏各15 g,共研细面配少许麝香,以生姜汁调成药饼,敷于肺俞、白劳、膏肓穴上,持续敷2 h后取下。本法在夏季初伏、中伏、末伏各进行一次,效果尤佳。总之,运用中医药治疗哮喘病,疗效肯定,副作用小,能从气血等各个方面全面调理,临床值得推广应用。

    3.2重视湿热致病,从湿论治在诸多咳嗽病因中湿热邪气最容易被人所忽视。由于外感湿热,或饮食不节,过饮茶酒,过食肥甘厚味,湿热内蕴,复感外邪,令湿热邪气闭郁肺经,形成湿热咳嗽证。但长期以来,湿热咳嗽证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,多种教科书中并无湿热咳嗽的提法。湿热咳嗽证的临床特点为①咳声重浊、胸闷,痰质粘量不多,甚至无痰,此为肺气闭郁之候。切不可因干咳无痰,就做阴虚论治,否则病深不解矣。②常伴有口干不欲饮,便溏不爽,身体困怠等症状,舌质红而舌苔白厚腻或黄腻。我们认为在诸多症状体征中,对于湿热辨证,舌象最为重要;③湿热病具有来缓去迟的特点,湿热咳嗽也不例外,往往缠绵数周或数月,病程长,病情反复缠绵难愈。正如薛生白所述:“湿热证,咳嗽昼夜不安”。

    3.3 注意润肺养肺肺为娇脏,喜润而恶燥,燥邪伤肺以及内热损伤肺阴均可导致咳嗽经久不愈,《景岳全书》则云:“肺苦于燥,肺燥则痒, 痒则咳不能已也”;另外,在应用祛风通窍及化痰药中不乏辛散化燥之品,易损肺阴,肺失濡养而干咳难愈,临床症见咳嗽频作,日久不已,咽喉发痒,痒则引咳,甚则胸次作痒,少痰或无痰,口干,舌偏红,苔薄少津,脉细弦。

    参考文献

    [1]李敏南,郑劲平,钟南山,等.典型哮喘和CVA[J].中华内科杂志,1999,38(7):482.

    [2] 赵杰,金沈蓉,王琰.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36例临床观察.四川中医,2007,25(5):39.

    [3] 张文康.中西医结合医学.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0:911, http://www.100md.com(贾长文)